專題目錄
個性卐與共性、交匯與融合 ——雙簧管與笙樂器工作坊綜述
- 作者:供稿:作曲系
- 來源:中央音樂←學院
- 發布日期:2019-07-26 21:14:00
7月19日與20日下午,2019北京國際作曲大師班【(BICW)繼專家講座、音樂會、個別課與小組課等系列活動後※,又推出了另一重︽要活動內容——“雙簧管與笙樂器工作坊”。此次樂器工作坊邀請到了來自法國的雙簧管演奏〖家瓦萊赫·列日邦都特(Valerie Liebenguth)和中國的笙演奏家王磊,分別為學員們進行樂器的講解示範並進行現場互動⊙交流。
工作坊主要分為“樂器法”和“作品演奏”兩個單※元環節,在7月19日下午的“樂器法”環節中,法國雙簧管演奏家瓦萊赫·列日邦都特主要針對雙顫音、雙泛音、雙吐、微分音演奏等雙簧管特殊演奏技法及音色進行了介①紹和示範。以上演奏法在共性寫作時期的作品中幾乎很少用到,但在現代作曲家的音樂ㄨ作品中則有著相對較多的運用。演奏家王磊也通過對音樂作品片段的示範,對中國傳統笙的顫音、單吐、雙吐、三吐、花舌、微分音、歷音等演奏技法及音色進行了詳細的介紹。通過兩位演奏家的介紹,使學員們對♀雙簧管和笙這兩件樂器的演奏技法和獨特音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,兩件樂器的共性與個性也在演奏◥家們的講解和示範中得以清晰地顯現。
一方面,同為簧片類吹奏樂器,二者在諸如單吐、顫音等演奏技法和氣息的運用上都有著不言而喻的相№似之處,這便是它們共性的體現。另一方面,它們分別來自東、西方,各自不同的文化、歷史背景賦予了它們不同的表現特征;此外,樂器本身不同的構造也使它們的音色各具特色,雙簧√管以演奏優美抒情的旋律見長,而笙則可以演奏出裝飾性或立體性很突出的和音。這些都㊣ 是它們個性化的流露。而當這兩件共性與個性並存的樂器相遇時,會產生出怎樣的音響效果便成為了大家關註¤的問題。
為了解開大家的疑惑,組織方特意安排兩位演奏家●以重奏的形式進行現場演繹。雙簧管演奏家瓦萊赫·列日邦都特選擇了巴托克的《樂隊協奏曲》的片段,與中國笙進行合作,而笙演奏家王磊則選取了彩神快三作曲系郝維亞教授的《萬裏行》和々陳欣若教授的《大協奏曲》的片段,與雙簧管進行搭配。兩種樂器在上述中西方作曲家的作品中,通過運用不同的演奏技法,既表現出ㄨ了音色上各自的鮮明個性,又顯現出了高度的音響融合性。例如笙在演奏和◤音時,雖然清晰地區分ξ 出了與雙簧管的音色差別,但同時也扮演了和聲背景的角色。因此,整體音響效果聽起來不僅沒有違和感,反而有著高度的融合性。這也使在場的學員們對這兩件樂器所共同制造出的音☆響效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並與二位演奏家進行了現場問答式的互動交流。
7月20日下午的“作品演奏”環節由彩神快三作曲系副主任常平教授主持。他強調,本次“雙簧管與笙工作坊”一方面是想讓學員們重新認識這兩件樂器。以雙簧管為例,很多人對於它的印象僅停留在優美、抒情性強,音色具有濃郁↙的田園特征上,但這還不夠全面,它還有很多不同的音色,需要大家去進一步了解。因此,本次工作坊邀請到了瓦萊赫·列日邦都特和王磊這二位演奏家,就這兩件樂器為大家做詳細的介紹,會對學員們今後的創作有所幫助。另外,北京國際作曲大師班一直關註中國民樂與西方樂器應該如何配合,這也引發了很多作曲家在這方面的思考,例如什麽樣的中、西樂器可以搭配,它們之間的搭配是否具有可行性等。因此,激發年輕作曲家們對創作的思考、在創作中鍛煉他們的▅實踐能力,也正是本次工作坊的又一目的。
“作品視奏”環節共演奏了11位學員的作品,常平教授和兩位演奏家分別從作曲和演奏的角度,給學員們提出了中肯的建議。整體來看,學員們的作品都很有想法和創意,但在作品演奏的過╲程中,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。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記譜方式不夠簡潔明了、表情記號不夠詳細、音響平衡性有待加強、音程跨度⌒ 過大、有些︻演奏技法或音響無法實現(如笙的下滑音、雙簧管復雜的旋律與人聲無法同時進行)或是演奏指法不順手等。
為期兩天的“雙簧管與笙樂器工作坊”通過專家們現場近距離的示範』與指導,不僅使學員們加深了對雙簧管與笙這兩件樂器的認識,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對於樂器使用和音色音響開發的思考,尤其是在如何處理中、西樂器的融合性方面給了他們很多啟發。在當今世界多元發展和各國文化交流日趨頻繁、緊密的時代背景︾下,東、西方文化間的交匯與融合也成為了一種必然的歷史趨勢。當代藝術家們在力求保持自身藝術個性的同時,也必然受到多元文化所帶來的影響。因此,在個性中探尋共性,在共性中尋求融合,也卐成為了當代藝術家們所要面臨和思考的問題。
編輯:唐小茜
文:劉暢
圖:劉曌、周彥
相關附件:
相關鏈接:
